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教授与学生代表座谈会顺利举行
5月17日下午,由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师面对面”师生座谈会在一号楼顺利召开。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霍普克罗夫特中心主任John Hopcroft出席活动,并与中心研究生、AI派团队成员、ACM集训队成员以及计算机学院图灵班学生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座谈会由霍普克罗夫特中心执行主任何琨教授主持。

座谈会上,Hopcroft教授以”Do what you enjoy”(做你感兴趣的事情)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分享了在科研道路上坚持兴趣驱动、追求内在满足的理念。他回忆到,自己最初提出的以渐近复杂度来分析算法性能的概念时,并未得到主流学界认可,甚至被认为毫无价值。然而,数年以后,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得到广泛关注,还开创了算法分析的新纪元,他也因在算法设计分析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图灵奖。他鼓励同学们不要被一时的评价所左右,要坚持长期思考与热爱所驱动的探索;重大发现往往源于好奇心,而非刻意追求成果的研究,以兴趣驱动的工作非常重要。
座谈会上,何琨教授向Hopcroft教授请教道,中国学生普遍学习任务繁重,课程与各类事务从早排到晚,对此他有何建议。Hopcroft教授表示,学生不必一味追求最高分数或顶尖排名,只需满足基本学业要求,例如拿到保研资格,即可将更多时间用于自主探索和发展个人兴趣。他指出,许多中国家长过于强调”考高分、进名校、找高薪工作”的路径,但这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幸福感。相比之下,如果一份薪资略低的工作更符合个人兴趣,长期而言,这种热情将转化为持续的投入和成长动力,反而可能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超越。
在谈到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时,Hopcroft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近年来不少教师向他反映日常事务繁多、科研压力沉重。对此,他认为,高校教师的核心职责应回归教学本质,而不应过度关注项目经费或论文数量。他以自己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研究中心的经验为例,该中心在原校长的支持下获得制度试点权限,破除传统以论文与经费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转而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热爱与对学术的好奇心。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当前国内理论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机构。说明这种以兴趣和责任驱动的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与教学质量,也成为中心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在随后的学生提问环节中,学生代表们围绕学术选择、科研方法与职业发展等话题积极发问,Hopcroft教授也逐一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引发的高失业率问题时,Hopcroft教授指出,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具有双重属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健全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来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他强调,技术革命往往伴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重塑,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再教育与培训机制,帮助人们顺利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实现职业转型。
针对有同学提出高校基础理论课程与工业界前沿技术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Hopcroft教授坦言,大学课堂中的知识确实在毕业后直接应用的比例不高。然而,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他建议学生们应更加注重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而不必一味追逐最新的技术趋势,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更新迅速、生命周期有限。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时,Hopcroft教授明确表示否定。他认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在于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与创新性的理论构建,这些过程目前仍无法被AI所替代。AI或许能在具体应用层面提供辅助,但无法取代人类在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深层次的抽象能力。
经过一个下午的深入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受到精神上的启发。他们表示将铭记John Hopcroft教授的谆谆教诲,在今后的学习与人生道路上坚持兴趣驱动,注重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会后,师生们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场难忘的思想盛宴。

本次”大师面对面”座谈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与世界顶尖学术大师和教育家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也展现了霍普克罗夫特中心在推动人才培养、营造开放学术氛围方面的积极探索。
未来,中心将继续搭建更多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激发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潜力,助力我校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与繁荣。